7月11日,人工智能学院“匠心守艺,青春传贝”实践团以北海老街、流下村南海贝壳馆、紫霞湾海滩为实践基地,围绕贝壳市场调研、贝雕艺术传承与海洋环境保护三大主题,开展了一次兼具文化深度与社会价值的实践活动。
上午,实践团踏足北海老街,这条承载百年商脉的历史街区,洋溢着浓厚的商业与文化氛围。沿街店铺内,贝壳制品巧妙地将海洋文化与市场需求相结合。实践团与多家商户进行了深度交流,聚焦探讨贝壳产业的核心问题。据商户们透露,北海老街的贝壳原料主要源自本地近海,部分稀有品种则来自周边沿海地区,不同特性的贝壳各有其独特的应用价值。例如,质地坚硬的贝壳适宜进行立体雕刻创作;而光泽亮丽的贝壳,则常被用于制作精美的首饰。通过此次与商家的深入交流,实践团精准掌握了贝壳产业从原料采集到加工应用的关键环节,为后续研究积累了宝贵的资料。
下午,实践团一行人来到流下村南海贝壳馆。馆内展出的作品,巧妙地将贝壳的自然形态与工匠的精湛技艺相结合,呈现出“螺钿生辉”的独特美学风采。参观过程中,实践团惊喜地发现,现代科技正为传统贝雕工艺注入新的活力。例如,3D建模技术的辅助设计、激光雕刻技术的精度提升,以及环保树脂的应用增强耐久性,使得贝雕作品更加符合市场化需求。在专业人员的详细讲解下,团队成员们认真聆听、细致观察,并系统地记录下不同贝壳的物理特性及其适用场景,为贝雕文化的传播工作积累了丰富且实用的素材,满载而归。
最后,实践团抵达紫霞湾海滩,展开了一场垃圾清理活动,旨在为海洋生态“减负”,并唤醒公众的环保意识。活动现场,烈日炎炎,却丝毫未减成员们的热情。大家手持垃圾袋,分工明确,细致搜寻,不遗漏任何垃圾,无论是微小的烟头纸屑,还是显眼的塑料瓶袋,均被逐一清理。尽管汗水浸透衣衫,却无一人抱怨疲惫。目睹海滩重归整洁,实践团成员们深刻感受到此次活动的非凡意义。海洋作为地球生命的摇篮,保护海洋不仅关乎地球的未来,更是我们每个人的共同责任。
此次实践活动巧妙构建了“调研-传承-保护”的闭环模式,成功搭建起文化认知与生态行动之间的紧密桥梁。指导教师梁肖杨总结道:“我们既是海洋文化的传承者,也是绿色未来的建设者。”这支平均年龄仅20岁的队伍,充满活力且信念坚定。他们深入市场进行调研,用脚步丈量海岸线,以双手小心翼翼地托起海洋文化的薪火。在炎炎夏日中,他们无畏酷热,用实际行动书写着新时代青年的蓝色担当。他们通过实践证明,科技智慧与文化坚守的碰撞、青春热血与生态保护的融合,定能激发出推动社会进步的磅礴力量。(人工智能学院“匠心守艺,青春传贝”实践团供稿 文/包井猜 图/吕龚焱、张雨思)


实践团到北海老街开展市场调研


实践团参观流下村南海贝壳馆


清理海滩垃圾

合影留念
一审一校:吴秀海、梁肖杨
二审二校:陈家兴
三审三校:李珠珠